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然界大多动物都是雄性追求雌性?
现在,知乎答主 @赵泠 从专业的角度做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题目里「所有的动物」的说法是以偏概全的。许多动物没有「追求」的概念,许多动物没有雌雄之分。
性选择通常导致生殖成功率差异较大的性别发展出夸张的第二性征,例如雄鹿的大角(半可控的骨肿瘤)、雄孔雀的尾上覆羽。
带有夸张的第二性征的性别通常有较激烈的内部竞争。
在若干个体组成不同规模的群体来繁殖的物种中,雌性间的生殖竞争可以促使雌性演化出明显的身体装饰,特别是在雌性能通过与多个雄性进行繁殖获得益处的物种中。
在雌雄异体、有性生殖的物种中,每个后代各有一个生物学父亲和一个生物学母亲,两性的平均生殖成功率是相等的,但个体层面有不同的状况:
来源:Arthur Grosset
照顾后代会影响上述情况。
上图中黑方框表示性别整体的生殖成功率,红线表示性别内个体生殖成功率的分布范围。
在两个性别都参与保卫领地的物种里,雌性经常针对其他雌性(竞争对手)进行身体特征展示,这同时可以用于吸引繁殖伙伴并反映自身的繁殖能力。
例如:
雌性用鲜艳的色彩、响亮的叫声、生物发光信号、外激素等吸引雄性的动物也很多,并早已演化出发射其他物种雌性的求偶信号来勾引其他物种的雄性以便捕杀的动物。
上述全部求偶策略用个体数量论其实是绝对的非主流。大部分现存动物个体是线虫,其数量和其他动物有无法填平的数量级差异。
大多数线虫是雌雄同体的,少数是雄性的;大多数线虫缺乏选择交配对象的手段且经常自交。
在自然界和养殖环境,屡次观测到一些有性别的动物在交配时不检测性别、不检测物种。
只要错误交配带来的损耗够小或抢到先机的回报够大,这种策略就毫无问题,一些创伤性受精的昆虫还能通过戳同性或其他物种来伤害甚至杀死那些竞争者,因此完全不需要什么「追求」。
一些择偶行为和「择偶标准」需要后天学习。
大多数鸟会记住在自己的幼年期抚养自己的鸟的毛色搭配,对具有这种搭配或很相似的搭配的鸟产生交配偏好,无论是否同一物种,更别提性别了。
人类两性间的体型差异更像是采用乱婚、群婚的物种,这样的物种的任何性别都可能为争夺心仪的对象而竞争,竞争方式不限于“比美”和斗殴。
从化石记录上看,直立人、海德堡人等古人类中,男性的体重平均而言是女性的 115%,或再大一点点——和我们几乎一样。
与此同时,较多的学者认为南方古猿的雌雄体重差异与黑猩猩相似。
看起来,数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通过群婚制和男性间冲突的缓和化缩小了男女身高差异(化石记录倾向于从 170 万年前开始逐渐缩小)。
我们目前剩下的 15% 差异一般而言表示「在配偶关系中,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出轨」,是「社会化一夫一妻制(有长期固定的繁殖伙伴,也会跑去和其他个体交配)」。
这很自然,哺乳类雌性怀孕、分娩的周期普遍长于雄性制造精子。雄性负责「孕育」的海马之类野生动物就有相反的表现。
一夫一妻制在人类演化史上是一件很新的东西,现在也还有一些社会并不采用这种制度。
可以参考实质采用一夫多妻制的大猩猩:其雄性平均体重是雌性的 223%,频繁进行斗殴。
题图来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转载请联系原作者